系列報道“水利專家在一線”之八:宣城、蚌埠篇
宣城、蚌埠市專家組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組建,市級專家組2個,縣級3個,宣城組于7月14日趕赴宣城市、宣州區、郎溪縣、涇縣,蚌埠組于7月19日趕赴蚌埠市,迅速深入一線,開展險情研判、搶險方案制訂和險情處置工作,并主動與包保廳(局)對接,陪同省領導察看水情、工情、險情,為防汛搶險建言獻策。截至8月9日晚20時,宣城、蚌埠市專家組累計協助地方成功處置險情63處,其中涇縣組于7月31日派駐廬江縣支援。同時,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派出2組專業人員利用無人機等遙感技術對長江、淮河、巢湖進行實時跟蹤、汛情災情勘查監測,為省水利廳及時掌握受災情況做好支持服務。
處置宣城市宣州區朱橋聯圩南漪湖邊榨塘埂段險情
7月17日,朱橋聯圩南漪湖邊榨塘埂段的圩堤內坡肩靠近堤腳處出現散浸、滲漏、跌窩險情,現場迅速組織人員防汛救災。專家組決定采取內坡清障、跌窩處開溝導滲、砂礫石回填、堤腳拋石填塘固基等措施進行處置。處置后,該處堤段仍然在其他位置出現滲漏、跌窩險情。通過專家組會商研判,判斷該處堤防可能為白蟻穴造成的堤防貫穿,迅速制定該險情點技術強化方案。
7月18日下午,防汛部門迅速拆除該堤段上人居房屋,全面排查堤防滲漏點,對于新發現的滲漏、跌窩仍然采用開溝導滲、砂礫石回填構筑反濾圍井。經過多日觀察成功發現蟻穴主穴,經過現場防汛專家會商一致決定,組織人員器械開挖蟻穴,在該堤段成功挖出一個約2平方米的蟻穴,隨后立即回填加固作反濾導滲處理。
7月24日下午,幾處滲漏點滲出水流明顯減小,該處險情基本得到控制。
處置蚌埠市淮干黃蘇段堤防滑坡險情
淮干黃蘇段堤防為一般堤防,位于淮河右岸,現屬于蚌埠市禹會區馬城鎮。
7月25日8時和20時,巡堤人員發現淮干黃蘇段堤防樁號9+920和10+400堤頂迎水側距堤肩0.5米出現縱向裂縫,長度分別為15、10米,縫寬1~2毫米,迎水側鋼筋混凝土框格與回填土出現分離現象,26日(當時淮河水位22.06米)發現裂縫寬度有增加趨勢,迎水側混凝土框格產生裂縫。
7月27日上午,專家組進行現場查勘,發現樁號9+920和10+400堤頂存在裂縫現象,堤頂裂縫兩端明顯向迎水側彎曲,整體呈弧狀;迎水側混凝土框格出現開裂,框格內回填土與框格出現分離現象,分離寬度約3-5厘米,局部脫空;在樁號9+920和10+400各開挖1處探坑對裂縫進行檢查,探坑深度約0.8米,裂縫未發現消失跡象。
樁號9+920和10+400滑坡跡象明顯,已形成滑動,初步判定為深層滑坡。經專家組分析,滑動因素包括:堤基中存在軟弱層;堤身高度約13米;堤身底部土體填筑帶水作業,水位升高后,土體浸泡,土質變軟,強度降低;荊山湖進洪閘開啟后,黃蘇段迎水側水位驟降,導致滲透力變大,使堤防臨水側阻滑力減小。
專家建議采用削坡卸荷對滑坡進行處理,使用小型挖掘機對迎水側混凝土框格以上堤身進行削坡,減小滑坡土自重,開挖土體堆放至背水側堤腳處;加強觀測布置水位位移、垂直位移和裂縫觀測點,加強觀測;嚴格管控,嚴禁車輛、機械通行,嚴禁在堤頂堆放物料;加強防護,采用防雨布進行覆蓋,防止雨水進入滑坡體內;備足砂石料、設備、人員等防汛搶險物資。
削坡減載后黃蘇段樁號9+920和10+400堤防沒出現新的裂縫,專家組通過查閱7月29日至8月1日監測資料,各監測點位移變化均在1毫米以內,沉降均在2毫米以內,堤坡目前處于穩定狀態。
處置蚌埠市渦河河溜涵閘門漏水險情
河溜涵位于蚌埠市渦河右堤(樁號27+250處),屬于低排穿堤涵,主要作用是引渦河水入河溜泵站前池進行周邊農田灌溉,有效灌溉面積2萬余畝。該涵于2007年拆除重建。
7月26日上午10時,管理人員發現河溜涵閘門在高水位時(此時外河水位22.0米,內河水位19.0米)閘門無法關閉到位,閘門存在漏水現象,疑似閘門槽底部被異物堵塞。閘后泵站開機2臺,此時泵站進水池水位維持平衡,閘門漏水量約為2立方米每秒。閘門漏水如不及時處理,可能會危及堤后2萬畝耕地和2000名低洼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7月27日,懷遠縣水利局、縣機電排灌站、蚌埠市水利局技術支撐指導組赴現場進行指導,采用鋼管纏裹棉套下壓涵底封堵漏水點,實施后漏水情況明顯減輕。27日夜,閘門漏水量增大,省水利廳專家組連夜趕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。
專家組通過察看現場,對照設計圖紙,分析漏水原因是配重不足,高水頭作用下閘門不能關閉至底板,閘門底距涵洞底板懸空高度約20厘米左右。
專家組提出,利用啟閉機房鋼筋混凝土立柱作為支撐反力,對閘門施加外部壓力將閘門均勻壓至底板。根據螺栓尺寸及啟閉機房立柱尺寸位置對槽鋼開孔;把4個鋼板塊焊接到兩根圓管的兩端,并修整鋼板塊,使其不超過圓管直徑;將槽鋼兩兩用螺栓對接固定在啟閉機房的立柱上,同時確保槽鋼與水面的距離在0.8米左右,并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;將兩根工字鋼用螺栓垂直槽鋼方向固定到槽鋼底部,確保牢固;將兩根圓管通過閘門槽放到水中,確保圓管底部接觸閘門上口邊,東、西各一個,保持距離一致并用繩子系牢,同時確保圓管豎直;用繩系緊2個10噸千斤頂并安放到露出水面的兩根圓管上端處,保持千斤頂在升降范圍內可以頂壓圓管與工字鋼,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墊塊;分別測量兩根圓管與工字鋼的距離,將距離短的一側先緩慢啟動千斤頂,確保距離閘門底板高的一側先下沉,待兩側基本一致時,同時啟動千斤頂使其同步下沉,直至關閉閘門,確保不漏水;啟動千斤頂時要盡量同步,并且兩側下壓時要保證出力相似,如果壓力很大時,停止下壓;下壓過程分數次進行,每次均需測量兩側下壓進程,保證閘門兩側均勻下壓,并做好記錄,觀測立柱變形情況;所有構件安裝之前,需要用繩子栓住,確保所有配件不會因操作不慎而沉入水下,影響閘門關閉。
7月28日凌晨1點半左右,通過數次下壓,累計下壓閘門進程約18厘米,此時閘門下壓力手感較重,停止下壓。觀察涵洞漏水量,閘后泵站進水池水位在開機兩臺的情況下,10分鐘內下降約30厘米。24小時后,泵站逐步停機,閘門漏水問題基本解決,險情得到妥善處置。
專家組建議汛后進一步進行原因分析,加強管理,并對閘門進行檢修檢查,確保類似情況不再出現。
地址:中國(安徽)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市高新區創新大道2800號創新產業園二期H2樓
電話:15655113395
Email:[email protected]
備案號:皖ICP備20012715號
公眾號: